止血帶采用醫用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膠或特種橡膠精制而成,長條扁平型,伸縮性強。 適用于醫療機構在常規治療及救治中輸液、抽血、輸血,止血時一次性使用;或肢體出血、野外蛇蟲咬傷出血時的應急止血。
止血帶采用醫用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膠或特種橡膠精制而成,長條扁平型,伸縮性強。
適用于醫療機構在常規治療及救治中輸液、抽血、輸血,止血時一次性使用;或肢體出血、野外蛇蟲咬傷出血時的應急止血。
止血帶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。
(1)橡皮管止血帶:常用彈性較大的橡皮管,便于急救時使用。
(2)彈性橡皮帶(驅血帶):用寬約5cm 的彈性橡皮帶,抬高患肢,在肢體上重疊加壓,包繞幾圈,以達到止血目的。
(3)充氣止血帶:壓迫面寬而軟,壓力均勻,還有壓力表測定壓力,比較安全,常用于四肢活動性大出血或四肢手術時采用。
止血帶止血是用于四肢大出血急救時簡單、有效的止血方法,它通過壓迫血管阻斷血行來達到止血目的。但如使用不當或使用時間過長,止血帶可造成遠端肢體缺血、壞死,造成殘廢,為此,只有在出血猛烈,用其它方法不能止血時才能應用止血帶。
止血帶以橡皮條或橡皮管為好,不宜用布帶、電線等無彈性的帶子。綁扎位置應在傷口的上方(近心端),并盡量靠近傷口,以上臂的上1/3和大腿上中部為好,小腿和前臂不能上止血帶,因該處有兩根骨頭,血管正好走在兩骨之間,上止血帶起不到壓迫血管的作用。上臂的中1/3部位亦不能上止血帶,因它可能引起神經損傷而致手臂癱瘓。
(1)選定止血帶的部位后,應先在該處墊好布條,把止血帶拉緊,纏肢體兩周打結,松緊要適宜,以觀察傷口不出血為度。
(2)上止血帶要記好時間,冬天每隔半小時、夏天每隔1小時要放松半分鐘,然后再綁起來。再綁時部位要上、下略加移動。對大出血病人,應在上止血帶的同時,盡快送醫院治療。
(3)要用無菌水(煮沸后的水)清洗傷口,并且用干凈的指頭輕輕找出深層的動脈,用消毒線小心扎住動脈。這是開放性的傷口被觸及的第一次。
(4)如果動脈斷裂得很徹底,末端可能會萎縮,尋找會很困難。當你確信動脈在某小塊組織中時,可以用大號的針將整個組織都縫扎起來。
(5)檢查手術是否成功的同時,盡快松開止血的繃帶,弄清楚導致出血的動脈,是否僅僅是包扎完畢的那一條血管。如果發現仍會流血,應立即重新扎上止血帶,繼續尋找破裂的血管。組織中會有其他的小血管,它們會提供肢體維持生理代謝所必需的血液,維持循環。
(6)不要把止血帶留在原處。
前臂(就在腋下)和大腿的上部。選擇寬度至少5厘米(2英寸)的布帶,當作止血帶來使用。如果被迫使用更窄的線(電線或者是繩索)的話,必須墊上折疊多層的布料,以減少不適感,避免損傷神經或者肌肉。
止血時,將止血帶沿著肢體捆繞3圈,系成一個半結,在結上放上一根輕便的短棍,再把它捆成雙結。必須把止血帶捆緊一些,直到出血停止。
止血時,止血帶必須捆得足夠緊,以阻止血液供應,但是要有間隔地松開一次,上述捆扎的方法可以方便松開。
血管結扎好后,應完全解開止血帶。
(1)標記:每一個使用止血帶的患者,都要標記清楚,注明止血帶開始時間、部位、放松的時間。
(2)觀察:在帶有止血帶患者轉運過程中,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、傷情和患肢的情況,如果發生止血帶脫落或者患者出現受傷部位的劇痛、發紫、壞死等要立即調整。
(3)時間:使用止血帶的時間應盡量短,以1個小時為主,如果需要延長止血時間,延長時間不要超過4小時。使用止血帶期間每隔半小時到1小時放松1次,每次放松的時間為一到兩分鐘,在該平面上綁扎。
(4)放松:在止血帶放松時,如果發生出血加大時,先用手壓迫,如果未見出血,再觀察一段時間,確實不止血后,才可取掉止血帶。
(5)保暖:同時要注意肢體保暖情況。
(6)停用:停用止血帶時要注意慢慢松開,防止肢體出血突然增加。
(7)禁忌:如果患者的傷肢遠端已經有明顯缺血,禁止使用止血帶。
一般在醫院的全科門診、普通病房、普外科、急診科、康復科、輸血科、體檢中心、重癥監護室等科室使用較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