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柱,比較短的艾條,是為了應用于隨身灸、關節灸器、單柱雙柱灸器、火龍罐這些灸器所產生的一個品種。一般直徑為15mm,長度為25mm。溫經通絡,益氣驅風,活血止痛,改善局部循環,增加免疫力。溫經散寒驅風,行氣活絡,活血止痛,升陽舉陷,補虛固脫。
艾柱,比較短的艾條,是為了應用于隨身灸、關節灸器、單柱雙柱灸器、火龍罐這些灸器所產生的一個品種。一般直徑為15mm,長度為25mm。溫經通絡,益氣驅風,活血止痛,改善局部循環,增加免疫力。溫經散寒驅風,行氣活絡,活血止痛,升陽舉陷,補虛固脫。
用于身體、四肢等部位或穴位,頸椎病,肩周炎,虛寒咳喘,腰肌勞損,腰腿疼痛,骨質增生,胃脘寒痛,面癱,痛經等癥狀的治療。
點燃艾柱,對準穴位或疼痛部位上10-30mm,來回旋轉進行薰灼,或者一遠一近,至皮膚漸紅至潮紅或微痛,并有得氣感,每穴15-20分鐘為宜。根據身體狀況來使用,每周2至5次。
(1)在艾灸的時候,或艾灸的整個療程,我們最忌諱喝冷水,吃涼飯,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,不利于疾病的治療。
(2)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,高于體溫。艾灸后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,稍稍有點燙嘴的。
(3)艾灸后如果先馬上洗手,希望你用熱水,高于體溫的,50度左右即可。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,寒性疾病,產后風疾病,灸后30分鐘可以著涼水,但是,原則上不要急于用冷水。
(4)如果你想懷孕,剛剛灸后就不要馬上同房,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,不利于精子的存活。最好灸后24-48小時再進行,不過也是因人而異。灸后調養口訣:灸后風寒須謹避,七情莫過慎起居,切忌生冷醇厚味,惟食素淡最適宜。
(5)大悲,大喜,大怒,這樣情緒不穩定,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。太饑、太飽都不適合艾灸,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,更應該注意這些。
(6)要注重灸料的質量,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。一般直接灸的,一定要極好的艾絨,這樣不傷經絡,不燥,比較柔和,便于點燃。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灸,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鮮蒜,保持新鮮。
(7)施灸時間,應該是循序漸進的,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,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。一般施灸早上,下午。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,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。
(8)很多人問,艾灸后是否可以馬上洗澡。如果是熱水,可以馬上洗澡,但是最好等20-30分鐘后,這時經絡也基本處于灸后的修整狀態,灸后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,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。
(9)施灸的反應,會出現發熱,口渴,上火,皮膚瘙癢,有的會起紅疹,疲倦,便秘,尿黃,出汗,牙痛,耳鳴,全身不適等現象,一般不要驚慌,繼續艾灸這些癥狀就會消失。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,還可以多喝水,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,很快這樣的癥狀就會消失。
(10)有的人邊灸邊吃,這樣不好。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質的?屬寒還是屬溫,如果艾灸過程中,你邊吃邊艾灸,對于胃氣也是一個挑戰。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么盲目施救。
(11)艾灸的返病現象,在艾灸的過程中,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,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,這要看是什么疾病,病長多久,另外人與人也不同,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癥狀,同一種表現。
有返病現象很正常,沒有也很正常,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。越是多次返病,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,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。
(1)大醉、大怒、大驚、大恐、過勞、過飽情形下禁灸。
(2)皮膚過敏者不宜灸。
主要在醫院的中醫科、康復科科室使用。